关注我们
版权所有 遵义飞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黔ICP备16004644号-1 营业执照
地址:遵义市红花岗区红花岗路园林小区
专题40元/分 专题50元/分 专题60元/分 专题80元/分 专题100元/分 专题120元/分 01号男02号男03号男04号男05号男06号男07号男08号男09号男10号男11号男12号男13号男14号男15号男16号男17号男18号男19号男20号男21号男22号男23号男24号男25号男26号男27号男28号男29号男30号男31号男32号男33号男34号男35号男36号男37号男38号男39号男40号男41号男42号男43号男44号男45号男46号男47号男48号男49号男50号男51号男52号男53号男54号男55号男56号男57号男58号男59号男60号男61号男62号男63号男64号男65号男66号男67号男68号男69号男70号男71号男72号男73号男74号男75号男76号男77号男78号男79号男80号男81号男82号男83号男84号男85号男86号男87号男88号男89号男90号男91号男92号男93号男94号男95号男96号男97号男98号男99号男100号男101号男102号男103号男104号男105号男106号男107号男108号男109号男110号男111号男112号男 113号男 1号女 2号女 3号女 4号女 5号女 6号女 7号女 8号女 9号女 10号女 11号女 12号女 13号女 14号女 15号女 16号女 17号女 18号女 19号女 20号女 21号女 22号女 23号女 24号女 25号女 26号女 27号女 28号女 29号女 30号女 31号女 32号女 33号女 34号女 35号女 36号女 37号女 38号女 39号女 40号女 41号女 42号女 43号女 44号女 45号女 46号女 47号女 48号女 49号女 50号女 51号女 52号女 53号女 54号女 55号女 56号女
亲爱的游客朋友们:欢迎大家来到中国观音文化之乡、中国观音故里——遂宁旅游。大家是不是想问:为什么说遂宁是中国观音故里呢?大家知道,观音是佛教中的“人物”,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起源于古印度,创始人是释迦牟尼。说观音故里当然应该是在印度,而说中国观音故里就在我们遂宁。中国观音源于印度佛教,又区别于印度佛教中的观音。印度观音是神,是双马神童,中国观音是中国化佛教中的菩萨,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普度众生的菩萨,是真善美的化身。
她最早落地生根的故土就在遂宁,最早的形象化身就是遂宁广德寺的开山住持克幽禅师。遂宁独特的观音文化,是长期积淀的历史文化现象。观音文化既存在于广大民众的信念之中,又存在于观音庙会的文经活动中,更存在于观音道场的朝拜之中。遂宁观音文化具有历史性、传承性、普遍性、广泛性、原创性的特点。一千多年来,遂宁成为皇权认可的观音朝觐之地。那么,遂宁为什么又被誉为“中国观音故里”呢?主要有这样几个理由:一是佛教界高层确认。据佛学专家钱文忠教授的研究考证,印度观音传入中国的笫一站落脚地就在遂宁。广德寺山门“西来第一禅林”的牌匾、灵泉寺山岩上镌刻的“观音故里”四个大字,由中国佛教协会前任会长赵朴初先生所书;广德寺前莲花广场牌坊上的“观音道场”牌匾,为中国佛教协会现任会长一诚大师所书。这是中国佛教界对遂宁是中国观音故里的权威认可。二是广德寺被称为“皇家禅林”得到皇权确认。
从唐代宗大历2年(公元767年)开始,广德寺因开山高僧克幽禅师来遂宁阐教20年,传播观音文化,受到唐、宋、明三朝9个皇帝11次敕封。三是作为中国观音道场历史悠久。广德寺比宋宁宗指定普陀山为观音道场提早了200年;灵泉寺比普陀山观音道场早了500年。灵泉寺建于隋朝开皇初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其成为全国著名的观音道场时,南海的观音道场还未修建。千百年来,无数信众每到农历2月19、6月19、9月19,络绎不绝来此朝拜观音,千年不辍,形成独特、唯一的观音民俗文化。因此,2008年12月,中国文联和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联合授予遂宁“中国观音文化之乡”。遂宁作为中国观音故里,浙江普陀山、海南三亚等地慕名前来寻亲,探讨合作机制,联手打造观音故里。同时,这一品牌在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很受推崇。近年来,泰国包机旅行团频繁来遂宁参拜观音,遂宁作为普吉市的友好城市也组团赴泰进行包括观音文化在内的文化交流。
遂宁还设立了泰国国际游客接待中心。
现在,我们来到了国家4A级景区——广德景区。广德景区占地面积5.6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2.8万余平方米,庙区以明代建筑为主体的古建筑达8000余平方米,居全川之冠,为全国重点保护的佛教十方丛林。广德寺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历受唐、宋、明三朝九帝的十一次敕封,素有皇家第一禅林的美誉。现在我们站在入口牌坊处可以看见,广德寺坐落于卧龙山麓,以大雄宝殿为轴心,呈三列纵向分布,从山麓至山顶,共有殿宇9重、亭榭26处、大小殿舍20余幢,主次分明,左右对称。体现了皇家寺庙的建筑风格,彰显了广德寺地位的尊贵。现在我们经过的这个广场叫莲花广场,是一个可容纳10万人的大型广场,同样呈左右对称,且级级高升,具有浓郁的皇家园林风格。由外向内依次为入口牌坊、八宝祈福、化莲池和朝闻道。广场内大量以莲花图案进行装饰,有两层意思,第一在传统的佛教教义里,观世音菩萨(Avalok—itesvara)的一个化身叫“持莲花者”Padmapani)(在这里,莲花象征同情和怜悯;另一层意思则是因为莲自古以来就有着“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志向。在这又不得说到一个人,唐代的诗仙李白就曾号“青莲居士”,这青莲又和清正廉洁的“清”和“廉”同音,故莲花成为纯洁和神圣的象征。
(知识拓展:在埃及,“莲花”一词指的是白莲和蓝莲,在印度指的是洁白和微红的莲属植物和坚果植物,在许多书籍里指的却是中美洲的水百合。古埃及的创世神话也提到莲花:它来自原始之淤泥,世界之神圣造物主(一个英俊的小伙子)从它的花萼之中升起。在印度,莲花是精神性和艺术的最重要的象征。
观世音菩萨(Avalok-itesvara)的一个化身叫“持莲花者”(Padmapani),在这里,莲花象征同情和怜悯。莲花也是知识的重要象征:知识通向再生与涅槃的永恒循环中。在中国,莲花与佛教、道教密不可分。莲花出污泥而不染,它洁净、清纯、馥郁,没有枝干,只空空地开一朵花,昂头傲视,这些品质使莲花成为纯洁的象征,成为佛教和道教的众多“珍宝”之一,也是八仙中何仙姑的标志物。道教尊莲花为“至圣之莲花”。同时,“何”(荷)用作男人的姓时,从前是指此姓的人是一个佛教徒。旧中国的大家闺秀把自己双脚用布包裹起来,目的是要把它们弄成“三寸金莲”,人们认为这样妇女走路和跳舞的姿势才算优雅好看。)整个广场以莲花作为基本的佛教符号:入口牌坊有219朵、化莲池有619朵、朝闻道有919朵。莲花的数字分别代表观音的三个重大节日:观音出生日农历2月19、出家日农历6月19和得道日农历9月19。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广场设计蕴含禅机,只有与佛有缘的人才能数得清楚哦。[其中,入口牌坊实际莲花铺装为218朵,另一朵为广场中心的莲花雕塑,若能看见并结合于此,则视为眼中有莲花;化莲池实际可见莲花为618朵,另外一朵在游人心中,所谓“心念观音,莲花一朵”(到此已由眼有莲花升华到心有莲花);朝闻道919朵莲花,实为一虚数,意在处处皆莲花。]
入口牌坊请大家看看我们脚下,佛教说这是:步步生莲花,步步结佛缘。如果有时间、有耐心的话,可以数数是不是219朵。从现在开始,我们就与观音结缘了。我们眼前这一道入口牌坊,是仿明代风格的建筑,与广德寺大部分的建筑风格相一致。上面“观音道场”四个禅味十足的大字,是现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大和尚所题。广德寺作为中国观音文化发源地、中国最早的“观音道场”,得到了中国佛教界的认可。入口牌坊既有广纳四方之意,又表示进门即另一番天地,从此免却烦恼,心情自然愉悦。牌坊前面的竹简上,书刻的是《广德寺传》,有兴趣不妨看看,可以对广德寺深厚的观音文化有更全面的了解。
八宝祈福台阶上三级下三级,穿越牌坊。这上三级下三级在佛教中可是有讲究的,在后面的每一道广场台阶数都会节节高升,正寓意着我们的生活级级高升、佛缘级级高升。现在我们到达的是八宝祈福,寺庙平时重大节会和佛事活动都在此举行。广场左右为佛教八宝,佛教八宝又名八吉祥图,八吉祥物包括莲花、无尽结、双鱼、华盖、幢、轮、宝瓶及海螺,它们各自又与佛陀的身相有关:华盖代表佛的头部、双鱼为佛眼、莲花为佛舌、海螺为佛语、宝瓶为佛之颈部、幢为佛身、轮为佛足、无尽结为佛意。这八种物品,在古印度时被用作太子加冕大典上的贡品,代表各种吉祥及权位。在西藏传统中,常会见到天女各持这八种物品的图画,她们被称为“八吉祥天女”。
附:八宝简述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被视为圣洁及清净的代表。无尽结——它重覆交叠,无起端又无终结,表义佛陀的无限悲心及智慧,也表义缘起因果无始无终的现象。也有人把无尽结称为如意结。双鱼——在佛教中,双鱼代表和谐团结、快乐及富足丰裕。华盖——在佛法表义上,华盖表义佛法之令众生清凉,免于痛苦、欲望、障碍、病患及恶缘。幢——在佛法中,表义佛陀及佛法降伏邪见、瞋恨、自私及昏乱等心“魔”。轮——表义了佛法。
轮心表义戒学,轴条表义慧学,外圈表义定学,其数目又代表了八正道。宝瓶——表义源源不尽的财富。海螺——表义佛法的弘扬流布。在佛法上,左旋的海螺被认为是最吉祥的物品,表义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佛陀的妙音及佛法。在佛身上、头发及眉间白毫都是左旋的,佛身上也有海螺等吉祥印记。
化莲池穿过八宝祈福,上六级台阶,我们来到了化莲池。因为莲花在有关广德寺的文献和观音传说中不断出现,所以,此处选择莲花建池,可以非常直接地展示广德寺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和厚重的佛学意义。
莲花池四周栏杆上雕有9种神态各异的莲花图案,与中央的莲花池形成一体,别具风格。中央两侧分别有两块巨石石景,上刻广德寺四大高僧传经布道的游历场景,左边两块为克幽禅师诵经图和清福和尚云游图,右边两块为成元和尚印度说法图和真毅和尚燃指供佛图,并配有详细的文字说明。
附:四大高僧介绍克幽禅师(公元727—787年)相传系观音大士化身,,唐大历13年(公元778年)赐谥“克幽禅师”,有真身塔在寺。宋崇宁2年(公元1103年)敕谥慈应大师,塔名善济。乾道9年(公元1173年)又敕改谥“圆觉慧应慈感大师”,为广德寺开山第一和尚。清福和尚,又名真修大师(公元1862—1940年),17岁出家,一生喜好云游,足迹遍布全国23个省及朝鲜、日本、缅甸、印度诸国,参访知识,瞻礼圣迹,除妖异于汾晋,遇善财于清凉,分舍利于锡南(今斯里兰卡),请玉佛于缅甸。晚年念佛法门,修建茅棚(即现在的陀弥院),又于遂宁城中修建佛学社(即今净业禅院),为民众所崇敬。真毅和尚(公元1883—1945年),少年矢志出家,拜广德寺悟丕为师,拜访高僧大德,充实佛教哲理。1925年到浙江普陀山时发宏愿燃指供佛,每于手部颈胸点烧戒疤后即饮豆浆使之化脓结疤,全身用戒香烧成108颗佛珠形戒疤,作为心不乱想、手不乱动的标记。回广德寺后,长期闭门诵经礼佛,少与尘世往来,修持高洁谨严。成元法师(公元1889年—?),遂宁聚贤乡人,少年出家,受戒后即行脚大江南北,参访高僧大德,钻研经律,兼学梵文、巴利文和英语,博闻好问。民国18年前后远到暹罗、缅甸,考察佛教源流,奠定改革中国佛教意志。回国后任杭州海会寺住持,创办中国佛教律学院任院长,并受聘马来西亚槟城佛学院任主讲。1954年出席世界僧伽第六届大会,受巴利文比丘戒,正式得南传衣钵和证书。后到印度参加庆祝佛诞2500年,筹建中华宝塔于印度。遗著论文有《佛教之真理何在》、《世界佛教概论》等。
【续前解说】那底端盛放两个莲花水缸又是什么意思呢?这在以前是起消防作用的,因为寺庙经常有香客进香拜佛,为了防止意外火情发生,通常会在香火炉旁放一个蓄满水的水缸,现在就演变为镇宅保平安之用了。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也可以买一个小小的莲花水缸放在家中,既起到装饰作用,还能保平安呢。缸上刻有观音32应身像中的12个身像。(知识拓展:观音名号的全称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简称“大悲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的意思是:“菩萨大慈大悲有求必应;苦难众生只要诚心念诵观世音的名字,菩萨就能立刻“观”到这个人的声音,并会马上前去拯救,给他解脱苦恼”。所谓“慈悲”,“慈”指“与乐”,“悲”指“拔苦”。大乘佛教认为观音菩萨为了广化众生经常要示现各种现象,一共有33种化身。我国古代人民依照自己的想象,绘制了观音的33种化身像。杨柳观音(佛身):右手持杨柳,踞坐岩上,手持净瓶。龙头观音(辟支佛身):以不同姿态乘龙显圣于祥云中,是化身天龙之身。持经观音(声闻身):箕坐岩上右手持经卷若读书,也有一说释持经为声闻身。圆光观音(梵王身):身后有火焰圆光,大放光明。游戏观音(帝释身):五色祥云上箕坐或漫步自在形。白衣观音(自在天身):敷草坐岩上,左手持莲花,右手结与愿印,身着白衣,处白莲花之中,或结定印以为是比丘与比丘尼的化身。莲卧观音(天大将军身):双手合掌,在莲叶上作半卧姿,表卅三观音之小王身。泷见观音(大自在天身):在高山倚岩而坐,坐眺望流泉飞瀑。施药观音(毗沙门身):常为右手拄颊深思,左手放在膝上捻莲花,表示观音无时不在惦念世间疾苦,考虑拯救众生。鱼篮观音(小王身):脚踏鳌鱼背上,手提盛鱼的竹篮,或为手提鱼篮的民间少妇形象。《西游记》中对此形象有发挥,因而在民间影响很大。宋黄庭坚《观音赞》说:“设欲真见观世音,金沙滩头马郎妇。”德王观音(长者身):趺坐岩畔,右手持杨枝,左手臵于脐前。水月观音(居士身):作观水中月形状,以喻诸法如水中月而无实体,或释为表卅三身之辟支佛。一叶观音(宰官身),又作莲叶观音、南溟观音。乘一片莲叶漂浮水上,故有此名。青颈观音(婆罗门身):其像为三面四臂,所持之物为杖、莲花轮、螺四种,身色为红白,颈为青色。传为观音降魔解救众生,为不使毒药传世害人而吞食,致使颈呈现青色。威德观音(比丘身):箕坐岩畔,左手持莲花。延命观音(比丘尼身):倚水上之岩,右手支颐,头戴宝冠设阿弥陀佛之圣像。众宝观音(优婆塞身):趺坐地上,右手向地,左手放于弯膝上。岩户观音(优婆姨身):端坐于岩洞中,静思入定。能静观音(长者妇女身):伫立岩畔,两手按一岩上,望海沉思。阿耨观音(居士妇女身):佛教传说阿耨达池位于瞻部州香山以南、大雪山以北,《大唐西域记》亦有提及。阿耨观音名即由此而来。阿摩提观音(宰官妇女身):常乘白狮子而身放火光之像,四臂分持摩竭鱼、白吉祥鸟、凤头箜篌。为密宗所奉,表无畏之义。叶衣观音(婆罗门妇女身):敷草坐岩上,身穿千叶衣。古印度东南部有一个夏帕拉族,以树叶为衣。婆罗门教女神亦有此形象。琉璃观音(童男身):又称:“香王观音”、“高王观音”,形象为两手捧一琉璃壶,乘一莲瓣浮于水上。多罗尊观音(童女身):多罗意为“眼”、“瞳子”、作中年女像,合掌持青莲花,为密宗所奉。蛤蜊观音(天身):居于两扇蛤蜊壳中,或乘于蛤蜊之上渡海。此像缘出唐文宗食蛤,遇观音现于其中的故事。据《观音慈林集》卷下载,唐文宗一向极好喜食蛤蜊,沿海地方官吏以进贡为口实,大加收刮民财,致怨声载道。观音闻知后为解救众生,变为蛤蜊,示现于皇宫的厨房。文宗见后惊奇,请终南山恒政禅师致问,乃知观音化现教示,即下旨停罢贡蛤蜊,永戒食蛤。沿海渔民额手称庆,家家奉供,称为蛤蜊观音。六时观音(龙身):作居士装束,表卅三身之居士,以佛教徒每日6时(晨朝、日中、日没、初夜、中夜、后夜)奉供不断,故名。普悲观音(夜叉身):衣端受风立像,表大自在天身。
马郎妇观音(乾闥婆身):妇女立像,表三十三身中的妇女身。合掌观音(阿修罗身):合掌立像,表三十三身中婆罗门身。一如观音(迦楼罗身):形象为乘云飞行空中,右手持说法印,能制伏雷电等魔扰。配图的经本多画有雷电降电与观音场面。不二观音(紧那罗身):双手相叉或低垂,在水中立或坐于莲叶之上,身着天衣,飘然自得地浮于水面。持莲观音(摩睺罗迦身):手持一莲花,站或坐在莲叶上,多为容貌姣好的少女形象,表童男童女身。沥水观音(执金刚神身):又称“滴水观音”,一手持瓶作泻水状,一手作法印,或持杨枝。
朝闻道从化莲池下六级台阶就是朝闻道了。佛家每日有早课,暮鼓晨钟,座下弟子具皆虔诚顶礼,自修其身。朝即早,喻勤修苦练,提醒世人及早醒悟,脱离苦海。广场上919朵莲花正引导我们心存善念,进入佛门。道场正中就是我先前为大家提到的北宋真宗皇帝敕赐的“广利禅寺观音珠宝印”,也称“天下第一印”。为什么叫天下第一印呢?它是皇家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用上等和田玉为寺庙雕刻敕封的玉印,其他寺庙受赐的印多为金属、木头或常用刻印材料。因为是重要的历史文物,一般的游客很难见到这枚镇寺宝印,所以采用高仿真材料,严格按照实际比例仿造。从正面看,我们还能清晰地看到玉印所刻的“广利禅寺观音珠宝印”9个篆文。这天下第一印是观音故里的标志,大家可以在此留影。道场四周有四个铜鼎,分别为“福、禄、寿、喜”,相传自广德寺建寺以来即有此鼎,可作消灾避难之用。信众和游客来此都会用手摸一下这四个鼎,许愿祈福大家可以诚心试一下,祝你们愿望成真。
南山门现在大家看到的,就是进入广德寺寺庙区的南山门了。山门又名三门(一、二、三的三),实际上就是指禅院大门。大家注意看,山门两侧分别有一块鳌碑,上面明确记载了广德寺寺名的历史演变。进入南山门就算正式进入寺庙区了。广德寺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它以大雄宝殿为轴心,呈三列纵向分布,从山麓至山顶,共有殿宇9重、亭榭26处、大小殿舍20余幢,主次分明,左右对称。前山门的牌匾上,是原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的手笔“西来第一禅林”6个金光闪闪的大字。佛教传入中国走了两条线路,一条是东线由海路进入,一条是西线由丝绸之路进入。广德寺就是西传线路上,被皇帝敕封的第一个禅林寺庙,主领川、滇、黔300余山,所以有“西来第一禅林”之称。整个寺院坐落于卧龙山间,从圆觉桥傍山梯进,以半山龙头所建“大雄宝殿”为轴心。上建毗卢殿、三官殿、佛顶阁;下建天王殿、圣旨坊、哼哈殿、圆觉桥。同天王殿平行往上,左有东岳殿、千佛楼、燃灯殿,右有南岳殿、轮藏殿、钱库房、观音殿,左右殿楼相望。东法堂的送子殿、千手观音殿与西法堂的千手大悲阁、玉佛殿遥相呼应。七级的善济塔(俗称肉身塔)矗立在观音殿后、大雄殿右侧。禅堂、法堂、经楼、五观堂、僧寮、香积厨、架房(即厕所)分列东西两旁。
附:一般禅院开有三道门,象征佛教的“三解脱门”从左至右为:无作、空、无相。它有独到的说法,三道门并排而立,象征修行人所必须跨越过的修正方法。一般凡人所不能及,是修行人品德崇高的象征。三门为佛、法、僧三宝融为一体的表法形式。三道门有所差别,左右两门均比中间门小,建筑高大雄伟壮观,气势磅礴,雕刻栩栩如生,更有一番喻境,让香客游人流连忘返,具有无穷的威慑力。
圆觉桥请大家随我走,这里就是古时入寺必经的圆觉桥了。南宋孝宗皇帝于乾道9年(公元1173年)敕封克幽禅师为“圆觉慧应慈感大师”,这座桥因此而得名。在桥旁原有木质牌坊一座,上书“敕赐禅林寺”,系唐代书法家颜真卿的手迹。可惜在20世纪30年代与园觉桥一起被毁,后重建。圆觉桥原本横跨溪流,木板铺面,但由于寺庙香火旺盛,大型佛事活动众多,需要一个大型广场,所以将溪流覆盖。现圣莲广场已投入使用,圆觉桥本来“古桥流水”的面貌将被复原。大家可要留意桥正面的这几个字:“问过心来”。这四个字与“洗心亭”三个字经过之地,是信众进入广德寺主庙的第一道关口。各位游客可以想一下,这几个字有什么特别的意思?我相信大家都有所领悟了。其实,这是所有信众进入广德寺的一道心灵关隘,一道必须接受的审验程序,如同今天人们乘飞机必须经过的安检口。它提醒香客进庙前要摒弃私欲、邪念,一心向佛,才能如愿以偿,修成正果。
放生池圆觉桥右边是放生池。放生本是我国民间的一种风俗习惯,后来与佛教的“慈悲”“不杀生”等教义相融合,进而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佛事活、动。广德寺在香会节和其他重大佛教活动期间,都会有民间自发组织的大型放生佛事活动。
哼哈殿哼哈殿建于明成化6年(公元1470年),已有537年历史。原来殿前有宋神宗时著名书法家黄庭坚书写的木匾“广利禅寺”,可惜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被毁。在中国,人们对哼哈二将的了解多来源于《封神演义》。哼将郑伦,哈将陈奇,均是殷商王的督粮官。他们对外作战时,一位哼出两道白光,一位哈出一股黄气,霎时敌军方寸大乱,每次都能出奇制胜、凯旋而归。哼哈二将相当于现在的保安,保障寺庙的安全。哼哈二将两边有两尊塑像,分别为伽蓝菩萨和地脉龙神。伽蓝菩萨的职责是保护整个寺庙财产的安全,地脉龙神则负责保护寺庙土地、营造风水宝地。关于伽蓝菩萨还有一首偈语:庙上一根草,劝君莫来讨。昼夜三分利,子孙还不了。
圣旨坊与碑亭各位游客请往上看,前面就是全国唯一的寺内“圣旨牌坊”,它是广德寺的镇寺第一宝,又是第一大特权。圣旨坊是封建时代迎接帝王诏书的地方。据佛教典籍记载,奉迎圣旨必须出庙门十里,而广德寺得到朝廷的特许,将圣旨坊建在了寺内,并在寺内迎接圣旨。这是为什么?这说明历朝皇帝对广德寺作为中国观音发祥地和最早的中国观音道场,表示了确认和尊崇。圣旨坊初建于宋孝宗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为尚书省参知政事、四川宣抚使郑文奉旨修建。现存的圣旨坊为明朝成化年间重新修建,距今已有500多年。牌坊正面有一竖匾,立书“圣旨”二字,下有横额,横书“敕赐禅林”对书法有研究者,。知道这四个字是标准的颜体。据史料记载,这是唐代宗敕名广德寺为“禅林寺”时,命颜真卿亲笔题写的。圣旨坊两侧后各建一正方形碑亭,亭内有遂宁历史名人、明代武英殿大学士席书撰《广德寺记》、明进士及第杨名撰《广德寺碑阴记》《增修广、德寺记》。虽经自然风化,尚能看清篆文标题及部分字句。各位游客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参观一下。天王殿从圣旨坊向上28级石阶,我们就到天王殿了。天王殿建造于明朝洪武至宣德年间。殿前有明代西蜀名宦广安知州吕纯良题署的“西来第一禅林”横匾一块,字迹挺拔豪放,潇洒大方。现在请到天王殿。瞧,笑容可掬、慈祥和善的大肚弥勒佛正坐在门口欢迎各位游客的到来!弥勒是梵语的音译,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佛的既定继承人。他出生于南天竺的一个婆罗门家庭,先习婆罗门教,后为佛家弟子,住兜率天内院。我们看到的是弥勒佛的化身像(这里请大家思考一下什么是兜率天,稍后我会结合一副对联为大家揭示谜底)。关于弥勒,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在我国南北朝时期的梁朝时,浙江奉化有一位和尚名叫契此,号长汀子布袋师,形体宽胖,常挺着引人注目的大肚子,背着大布袋行走于闹市之中,平常言语无常,乐乐呵呵。他圆寂在奉化岳林寺东廊磐石上。这位胖和尚的一生功行异于常人。在临终时说了一首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后来的汉族寺院,就以这位布袋和尚的形象作为弥勒菩萨供奉在山门口。塑像两旁的楹联很有趣: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你容他容对人忍让应多容;开口便笑笑古笑今我笑尔笑凡事谦恭须一笑。这副楹联是重庆刘少林先生撰写的。大家可能已经看出来了,“忍”上联字少了一点,下联“今”字多了一点,这是因为刘先生自诩为老糊涂,所以要多一点、少一点。这副楹联的横批为“兜率天”,这三个字是什么意思呢?佛教中天一共有28层,而我们的弥勒佛就住在第四层。兜率天上琼楼玉宇,金碧辉煌,莲花盛开,仙乐奏鸣,更有天女围绕、宫娥曼舞,算是世人羡慕不已的天堂。不过,弥勒菩萨住在天宫的内院,那里庄严清净,与天神所住的外院有所区别,所以被称作弥勒净土。各位游客,请大家注意殿的两侧,分别有四尊气宇轩昂、形体魁伟、神态威武的佛像相向而坐,他们很像我国古代的将军。这就是四大天王。俗称“四大金刚”。据佛经说,就在著名的须弥山山腰,那里耸立着一座犍陀罗山,此山有四山峰,其山“东面黄金、西面白银、南面琉璃、北面玛瑙。”四天王的任务就是各护一方世界,即佛教所说的须弥山四方的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赡部洲、北俱卢洲,故四大天王又称护世四天王。
附:四大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名多罗吒),身白色,穿甲胄,手持琵琶。“多罗吒”是梵文的音译,意译“持国”,“持国”的意思就是热爱国家、护持国土,保护人民。他是主乐神,故手持琵琶,表明他要用音乐来使众生皈依佛教。南方增长天王(名毗琉璃),身青色,穿甲胄,右手握宝剑,左手中握一龙。增长,就是告诉我们的德行要增长、品德要增长,乃至学问、智慧、才艺、能力都要增长,包括我们的生活水准也要提升。手持宝剑,为的是保护佛法,不受侵犯。增长天王手中握龙就是告诉我们,要运用智慧,掌握事物不变的规律,才能使我们的事业不断增长。西方广目天王(名毗留博叉),身白色,穿甲胄,右手持宝伞,“毗留博叉”意译“广目”,即能以净天眼随时观察世界,护持人民,提醒我们在生活中要开阔眼界多观察,细心观察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伞有防护的功能,这是广目天王告诉我们,外要防日晒雨淋,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内要防我们的心灵不要被不良的社会风气所侵蚀,具备健康的身心。北方多闻天王(名毗沙门),身绿色,穿甲胄,左手托塔。“毗沙门”,意译即“多闻”,比喻福、德之闻名于四方。多闻天王也是在提醒大家要广开言路,多听别人的意见,择其善者而从之。这位天王又被讹传为托塔天王李靖,被拉入道教,成了道教的天神了。
【续前解说】
四大天王,他们既是佛法守护神,又充当着凡间百姓美好愿望的代言人。大家不妨留意他们手中的法器,猜猜看他们各自的职责。他们的职责究竟是什么呢?其实是:“风、调、雨、顺”。人们到寺院来烧香拜佛,就是希望风调雨顺嘛!民间流传这样一句话:进门拜弥勒,出门拜韦驮。现在立在大家面前的这尊形象高大、威武严肃的佛像,就是“韦驮菩萨”,又称“护法神”。大家可以看到韦陀塑像手中的降魔杵拄地而立,这是十方丛林寺庙标志之一,而子孙丛林寺庙里,韦陀的降魔杵则捧在胸前或扛在肩上。
【附注】关于“韦驮”的来历,流传着两种说法。一说他是印度婆罗门教所尊奉的天神,威力无比,能战胜多种邪恶,使人间得到光明。他用的兵器是金刚杵,又称降魔杵。另一说,说“韦驮”是南天王部下八位将军之一,居四天王部下32位将军之首。相传释迦牟尼曾下法旨,布臵韦驮的任务是保护出家人,护持佛法。后来,魔鬼偷走了佛陀的佛牙,被韦驮发现,急起直追,追回了佛牙。韦驮从此闻名,担当起保护佛塔的重任。知识拓展:韦陀和观音的故事民间相传观音与韦陀护法原本还有一段姻缘呢。观音为了化缘造桥,化作一妙龄少女,站在河央,若有村民可以以钱币仍到其身,便应允嫁其为妻。当时韦陀护法是村子里一位不良的年轻人,也跑了过来凑热闹,恰逢吕洞宾仙人点化,钱币果然扔到了少女的身上,观音入定观看后哭笑不得。与韦驮结缘后,韦驮被封赠为护法神,跟随观世音传播佛法,并收服危害百姓的怪魔金鳌。因此有对面夫妻之说。昙花又叫韦驮花。韦驮花很特别,总是选在黎明时分朝露初凝的那一刻才绽放。传说昙花是一个花神,她每天都开花,四季都很灿烂,她爱上了一个每天为她锄草的小伙子,后来玉帝知道了这件事情,就大发雷霆,要拆散鸳鸯。玉帝把花神贬为一生只能开一瞬间的花,不让她再和情郎相见,还把那个小伙子送去灵柩山出家,赐名韦驮,让他忘记花神。可是花神却忘不了那个年轻的小伙子。她知道每年暮春时分,韦驮都会上山采春露为佛祖煎茶,就选在那个时候开花,希望能与韦驮见上一面,一次就够了!遗憾的是,春去春来,花开花谢,韦驮还是不认得她!昙花一现只为韦驮!
钟楼、鼓楼及大悲殿在中轴线两侧的建筑,有钟楼与鼓楼。钟楼与鼓楼一般只有十方丛林寺庙才有,并且也只在迎接大和尚的时候才用。这里,我要为大家解释一下何谓“十方丛林”。佛教寺庙依教规分为子孙丛林和十方丛林两个等级,十方丛林为最高等级。广德寺为十方丛林,也就是说,凡是国内外僧人,只要是有缘之人,都可以在此长住直至归天。紧挨钟楼的是大悲殿,明洪武年间建造,殿堂供奉的是千手观世音菩萨。广德寺“大悲殿”中的千手观音圣像就是由西蜀特产乌木制成,来自福建的国家一级工艺美术大师方文桃先生,领能工巧匠精心雕刻2年多而成。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实验室对其乌木进行了专业检测:用于雕刻广德寺千手观音的乌木,其历史在近万年左右,属于乌木中的上品。观音菩萨像高6.19米,莲台高1.49米,共5层11面,面容安详慈悲,大手48只,小手1000只,整体造型庄严慈祥。千手观世音菩萨的由来,在遂宁也有千年传说。相传古代四川涪江流域一带有一北厥国,国王妙庄。妙庄王与王后生有三个公主,是三胞胎,长女名妙清、次女名妙音、三女名妙善。农历2月19,这三姐妹出生时,天乐齐鸣,霞光万丈,异香满堂。三姐妹从小聪明过人,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佛道儒学过目成诵,且乐善好施,经常一同到白雀寺礼佛。妙庄王苦于膝下无子,一心想为三姐妹择婿继位,但她们心向佛门,不从父命。庄王气愤至极,于农历9月19将其赶到白雀寺出家为尼,命令寺内尼众让她们干苦活,并对她们百般刁难,给以苦刑,希望她们知难而退,顺从父命。但三姐妹一心向佛,苦修苦炼,异常执著,感动了寺内上下尼众。妙庄王知道后,非常气愤,放火焚寺,八百尼众就此归西。三姐妹咬破手指喷血成雨,将大火扑灭,救回五百尼众。庄王气急败坏,将三姐妹红绫赐死,幸得佛主点化。八百尼众冤魂不散,向庄王索讨命债,庄王身上因此长满了菠萝毒疮,久治不愈。有神僧告诉他,需少女手眼入药,方可治愈。幸有灵泉山少女自献手眼,不久庄王果然康复。他到灵泉山答谢之时,忽见山巅三位白衣仙女同呼:“父王珍重!”随即驾云西去,庄王方知三个女儿已经成佛。妙庄王愧疚万分。他感念女儿们的一片孝心,命工匠塑造了一尊全手全眼的公主像,入庙供奉。结果,工匠错将“全手全眼”误听为“千手千眼”,于是塑出一尊千手千眼的公主来。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千手观音。
尊胜幢大雄宝殿前左右分立两根六棱石柱,上刻经文,名曰:尊胜幢。这也是广德寺作为十方丛林的标志,它还有避邪和庄严道场的作用。
五观堂再往前就是五观堂,是僧人进餐的地方。所谓“五观”,即《法华经》中所列的观音五观:⑴真观,⑵清静观,⑶广大智慧观,⑷悲观,⑸慈观。门口悬挂有木鱼,木鱼头朝庙门,这也是十方丛林的标志之一(子孙丛林寺庙或无木鱼,或木鱼头朝内)。僧人进餐先敲打正门左手的梆,外形像木鱼,意思是用餐时间到了。众僧人来观堂集合,坐定之后,由执法僧人敲击正门右手的火点,意思是可以用餐了。此时,观堂内的僧人先要一齐念经说法,很是庄严。
大雄宝殿现在我们来到广德寺的主殿——大雄宝殿了。殿前有6根滚龙大柱,柱上金龙须目狰狞,很是威严。殿中塑释迦牟尼大佛像,两边有18罗汉,形象逼真,庄严肃穆。大家请看,大殿正中坐的大佛,就是佛祖释迦牟尼。
【附注】相传释迦牟尼佛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现为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原名乔达摩〃悉达多,生于公元前454年。17岁时,国王为他娶善觉国公主耶输陀罗为妻。按照风俗,试力定婚。太子一箭射穿七面金鼓,技艺超群,他娶妻生子后,便向父王请示出宫游玩,他乘车出游了东西南北门,看到人生老病死的惨境,感悟到人的生命无常,就考虑如何才能解脱人生诸苦,回宫后向国王请求出家修行遭到拒绝,于是乘马离宫,四天神托起太子坐骑逾城而去,这时他正好29岁。经过6年茹苦修行,35岁时,在佛陀迦耶菩提树下“成道”,并创立佛教,被佛门弟子尊称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释迦族的智者)。
玉佛殿请大家登上石梯就到玉佛殿了。广德之旅,玉佛殿是所有游客必到的地方。玉佛殿建造于明朝洪武年间,中间供奉的是清福和尚由缅甸请回的玉佛,请大家进殿参观玉佛圣像。这尊玉佛,是享誉海内外的广德寺镇寺第五宝。佛高1米,叠坐莲台,法相圆润,肃穆慈祥,惟妙惟肖。郭沫若于民国2年(1913年)10月曾游广德寺,对玉佛的镌刻技艺十分赞赏。这尊玉佛是缅甸国王赠送给广德寺高僧清福大和尚(即真修大师)的。广德寺历代高僧辈出,其中除了开山祖师克幽禅师,清福大和尚是最具历史声望的一位。清福大和尚是清末高僧,广德寺方丈。清福和尚17岁出家,一生喜好云游,足迹遍布全国23个省及朝鲜、日本、缅甸、印度等很多国家。清光绪32年(公元1906年),清福禅师脚穿麻鞋,手拄法器,独步万里,西去缅甸、印度诸国取经求法。根据史料记载,清福禅师得到缅甸国王的接见,并在其资助下雕刻玉佛3尊,于清宣统2年(公元1910年)请回9尊玉佛分送至全国各大寺庙供奉,成都宝光寺、上海玉渊寺、龙华寺及四大佛教名山(峨嵋山、普陀山、五台山、九华山)的寺庙,都有清福和尚请送的玉佛。清福和尚同时还从锡兰(今斯里兰卡)释迦佛舍利塔迎请佛舍利15粒、贝叶经3部[贝叶经是用铁笔在贝多罗(梵文Pattra)树叶上所刻写的佛教经文,因制作工艺精巧可保存千年],这些佛教圣物,由清福和尚分送至国内各大寺庙供奉。请大家往这边看,这是清宣统年间遗存的一座石碑。上面准确记载了玉佛、佛舍利、贝叶经的去处。碑文显示,9尊玉佛分送给了普陀山、峨眉山等全国8座寺庙,12粒佛舍利分送到了中国5座有名的寺庙,广德寺留佛祖3粒舍利子,建舍利塔供奉。文革前,这3粒佛舍利一直供奉于庙中,很多人见过实物,黑色的木匣中装着3粒光亮的舍利子。在文革动乱中,3粒佛舍利下落不明。后经广德寺僧侣证实,为免佛舍利流失,已将其埋于善济塔下。传说有佛缘的人定睛望去能见佛光。
在此,我还要向大家介绍,清福和尚取经求法之旅是相当艰难的。光绪30年(公元1904年),清福和尚持有广德寺玉印盖的通关文牒,独步万里到达锡兰释迦佛舍利塔迎请佛舍利。当地高僧视舍利为生命,清福苦求不得,仰天长叹:“不得舍利,出国何用,不如客死此地,了却心愿!”于是伏于塔前,终日祈祷,达12天之久。锡兰王知道后,接见了清福和尚,并为他的精诚所折服、感动,破例奉送舍利15粒,并额外奉送贝叶经3部,天衣、水幔各1幅。
法堂及藏经楼再上石梯,前面就是广德寺建造于明朝洪武年间的法堂了。法堂是十方丛林才能拥有的建筑,它是佛教讲经说法、集会研究讨论寺院事务的地方,也是新弟子受皈依戒的地方。法堂讲座也称狮子座。法座后壁,悬挂狮子图,以象征佛的说法,有狮吼震慑邪魔的意思。按佛教教规,法堂大门只在传大戒之时才打开。到如今,广德寺的法堂只开过两次大门,第一次是明朝主领西南300余山的时候,第二次是2004年举行四川省第12次传授三坛开戒法会的时候。法堂楼上为藏经楼。原始建筑修建于清朝雍正年间。藏经分经藏、律藏、论藏三种。经藏属定学,律藏属戒学,论藏属慧学。佛说:一切法,不离此三学。广德寺藏经有宋、元、明各种版本,还有高丽文的。另外,清代重刻明本,名“清藏”,因首册刻有“皇图巩固,帝道遐昌”的龙牌,所以也称“清藏”为“龙藏”。
佛学院在我们右手边的就是有名的广德寺佛学院。佛学院于1928年由近代佛教改革领袖太虚大师等筹办,是一所学制两年的初级佛学院。1989年由长念和尚复办。该佛学院治学严谨、管理规范,以“智行悲愿”为院训。提及佛学院的创办,就不能不向大家讲解一下广德寺的佛学渊源。
诚如之前介绍,这里是中国佛教禅宗史上著名禅派——净众保唐禅派的发祥地,是中国佛教著名的观音道场。净众保唐禅派是中国佛教禅宗史上最具有思想解放个性的一派,该派的思想在百姓中口头承传,为中国民俗佛教开了先河。由于口头承传的有限性,一千多年过去了,曾盛极一时的净众保唐禅派竟渐至湮没,就连佛家典籍中也是史料匮乏。直到上个世纪20年代初,敦煌石窟发现,藏经洞的写本中找到了三种早已佚失的唐朝禅宗史书,即杜朏的《传法宝记》、净觉的《楞伽师资记》和保唐禅派僧人所编的《历代法宝记》。据《历代法宝记》记载,克幽禅师曾在此地弘扬佛法。此后,以口头承传为主的净众保唐禅派民俗佛教文化,在观音故里遂宁及周边地区流布甚广,留下了“观音菩萨三姐妹,同锅吃饭各修行,大姐修在灵泉寺,二姐修在广德寺,惟有三姐修得远,修在南海普陀山”的民谣。
送子观音送子观音之名,不见佛典,但《普门品》中有这方面的内容,因中国重传宗孝养,遂有祈观音得子的民间风习。有学者指出,明代送子观音形象突然较多出现,是因为基督教传入,受圣母马利亚的影响。但中国传统图像中观音身边总有善财童子,释迦降伏的鬼子母,像旁也多子,这些造型中,都包含有送子的意思。
佛顶阁和圣水井前面就是佛顶阁了。该阁建于清代,位于全寺最高处,有“大千世界”匾额悬挂殿前,殿里塑的是“南无毗卢遮那佛”圣像。佛家说:佛有三个名号,一是释迦牟尼佛,这是佛的应身名;二是毗卢遮那佛,这是佛的法身名;三是卢舍那佛,这是佛的报身名。毗卢佛即三身佛的报身像。现在请随我去殿后面参观“圣水井”。
唐德宗建中3年(公元782年)大旱,江河干涸,赤地千里。遂州更是颗粒无收,人畜无水。僧众也是饥渴难耐,有的已经昏倒在地。这时,有僧人发现,外出讲法的克幽禅师回来了,大家就像突然见到救星一样,不由得围了过来。克幽禅师见此情景,合十道:“观音大慈大悲,必当善济众生。”过了一会儿,才抬起头来,向寺庙后面的西北方向望去,缓缓地说,“尔等可随我来。”人们来到山上,果然看见干燥的岩石中,一道甘泉汩汩涌出,下滴为井。大家一齐下跪,同声赞佛。僧众立即掘渠,将圣水引往山下。唐德宗闻奏,听说这口井水救活了一方百姓,感念观音菩萨善济众生,于是钦赐“禅林寺”为“善济寺”。从此,人们便把这口井称作“圣水井”。据说,这口井里的水永不干涸。2006年遂宁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圣水井”的水位也没有下降。
七佛殿请大家顺着石阶下来,这就是七佛殿了。明洪武年间建造。殿内塑有七佛,分别是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中为释迦牟尼佛,其右为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
附:七佛简介毗婆尸佛尸弃佛过去九十一劫,人寿八万四千岁时,毗婆尸佛出现于世,为刹帝利种,姓拘利若(骄陈如),于波波罗树下成道。又作式式弃,大论作严那尸弃。在过去三十一劫时出世,举又作毗湿婆、毗舍浮、毗摄罗等,义曰:一切有。主要弟行过三次说法集会,第一次有十万弟子参加,第二次八万,第三次七万。毗舍浮佛次六万。释迦牟尼佛播于世。拘留孙佛又作俱留孙佛、鸠楼孙佛、拘留秦等,华译为所应断已断、灭累、成就美妙等。拘那含牟尼佛华译曰金寂。他的种姓是婆罗门,姓迦叶,父亲叫大德,母亲叫善胜,家住清净城。拘那含牟尼佛坐在乌暂婆罗门树下,集会讲道一次,说服了三万人出家进入佛门。迦叶佛义曰饮光。骑一头狮子,是释迦牟尼前世之师。举行过一次说法集会,有2万弟子参加,他的上首弟子是提舍和婆罗婆。
念佛堂现在我们到达的是念佛堂。念佛堂正中,塑有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和观世音菩萨的站立像。每到周六、周日,寺内念佛会就有念佛活动。广德寺念佛会成员现有1600多人,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念佛会。平时参与念佛活动的就有7、8百人,念佛的时候颇为神圣壮观。
19
子是扶游和郁多摩。举行过二次说法集会,第一次有七万弟子参加,第二现世教化众生的佛陀。佛教的教义,全赖释迦牟尼佛传
佛像后面就是我们广德寺的第三大镇寺之宝——九龙碑。
宋碑大家现在看到的就是宋碑(俗称九龙碑),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碑上记载了从唐朝开始至宋朝结束,在历史上皇帝对它的7次敕封。因为其余两次敕封是在明代,所以上面就不可能有记载。经历了那么久远的年代,这块宋碑还能保存完好,不能不说是一大奇迹。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广德寺房产分别被几家单位占用。当时有几位教师用宋碑来砌墙,并在碑上粉有白灰写上文革标语,这样才得以保存,实属不易!
附:历史上皇帝11次敕封(第一次)唐代宗大历13年6月(公元778年),代宗颁旨敕赐“保唐寺”更名为“禅林寺”,又赐紫衣袈裟,拜封无住为护国禅师,并赐法号为克幽。(第二次)唐德宗建中3年(公元782年)敕寺名为“善济寺”。后来,有一个重大事件发生,唐武宗会昌5年(公元845年)武宗诏令全国灭佛毁寺,“善济寺”(即今广德寺)亦未能幸免。昔日辉煌肃穆的禅林殿宇,顷刻间化为一片焦土。就在毁寺这一天,忽然天崩地裂,雷电交加,克幽禅师灵塔遗址突然下陷成一深池。奇怪的是池水清澈如镜,并时有白莲佛光出现。每当日出日落,虔诚的信徒还能看到白莲上站着观音圣像。(第三次)唐昭宗天夏3年(公元903年)皇帝敕赐“再兴禅林寺”,复修寺庙及克幽禅师灵塔,新建“圣观音”。值得一说的是,这次复修,在克幽禅师灵塔前又新增建一殿堂,塑观世音菩萨圣像,世人称为“圣观音”。(第四次)宋太宗敕赐“再兴禅林寺”。从唐代宗大历年间开始,佛教禅宗大兴,全国出现了禅宗“三大士”,即江西大寂禅师、湖南石头和尚、蜀郡克幽禅师。而克幽禅师更成为朝野所器重的禅宗大师之首。岁月如梭,克幽禅师的佛法和精神世代相传。北宋真宗(赵恒)咸平元年(公元998年)10月,当时还在皇位的宋太宗赵匡义亲笔御书《圣文神笔颂》敕赐“再兴禅林寺”。
(第五次)北宋真宗(赵恒)大中祥符4年(公元1011年)正月,敕赐“再兴禅林寺”为“广利禅寺”,并赐“广利禅寺观音珠宝印”。此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枚中央朝廷专为寺庙所刻制,是朝廷对遂宁之为观音故里再次确认的凭证,现为国家一级文物,收藏于广德寺内,系广德寺第四大镇寺之宝。(第六次)北宋仁宗皇佑3年(公元1051年)6月,仁宗赐卷轴。哲宗(赵煦)绍圣元年(1094年)7月,敕命黄庭坚题《大唐克幽禅师塔记》赐广利寺。(第七次)北宋崇宁2年(公元1103年),宋徽宗敕赐“克幽禅师”谥号“慈应大师”,并赐克幽灵塔为“善济塔”。宋徽宗赵佶被封为遂宁王期间,曾在遂宁广德寺所在的卧龙山结庐读书,卧龙山由此得名。他认为,自己能够最终登上天子宝座,与遂宁的观音菩萨庇佑有很大关系,所以他对广利寺格外垂青。宋徽宗就是在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变”中被金国掳去的皇帝。他是一个昏庸懦弱的皇帝,但又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书画家,特别是他创造的瘦金体书法,独树一臶,为历代书家所效仿。(第八次)宋徽宗政和4年(公元1114年)赐惟靖大师为“佛通大师”。遂州广利寺惟靖大师是奉诏到东京(北宋都城,今河南省开封市)讲经说法,因为讲得好,才被皇帝敕赐的。(第九次)南宋乾道9年(公元1173年),孝宗皇帝赐克幽为“圆觉慧应慈感大师”。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令敕尚书省参知政事四川宣抚使郑闻到寺建圣旨坊,并竖刻碑文(即宋碑),上镌唐、宋7次敕封年代,其中宋代5次,为敕封极盛时代。(第十次)明英宗正统2年(公元1437年),下诏召广利寺僧无际禅师到京讲经说法,英宗皇帝敕赐无际为“宗师”。无际禅师为广利寺主持,在京城讲经说法之后,圆寂于京城,其徒清贫和尚护柩归遂宁,安葬于广利寺后卧龙山右侧,并建有塔院一座,上题“无际国师塔墓”和碑铭。无际大师有著名心药方一剂闻名于世:好肚肠一条、慈悲心一片、温柔半两、道理三分、信行十分、中直一块、孝顺十分、老实一个、阴骘全用(阴骘:阴功阴德)、方便不拘多少。此药用宽心锅内炒,不要焦,不要燥,去火性三分,于平等盆内研碎。偈曰:此方绝妙合天机,不用卢师扁鹊医。普劝善男并信女,急须对治莫狐疑。显然,大师的这味心药,是一剂劝人行善的良药,也是观音菩萨所具有的真善美品德的又一阐释。即便是今天,这剂“心药”对我们也是有着很好的“治疗”作用的。(第十一次)明武宗正德8年(公元1513年),武宗敬仰高僧克幽禅师流传千古,广施德泽,又知道了广利寺寺名变迁的曲折史实,于是下诏将“广利寺”改为“广德寺”,赐四国文玉印,上面刻有当时佛界盛行地区的四种文字:第一行为汉字“敕赐广德禅寺”,第二行为缅甸文,第三行为僧伽罗文,第四行为巴利文之拉丁字母。第二、三、四的意思为“佛陀正定”,“佛陀”是“佛”的全称,“正定”,正智入于无漏清静的禅定,总言佛之奥义无穷。此印相当于今天的免签证出国护照,凡僧众持加盖这枚玉印的度牒,即可通行世界佛教界。这是广德寺的第三大特权,这也是广德寺为什么能够主领西南300余山的原因。
【续前解说】在碑的左面有清代宰相张鹏翮题写的碑文,右面的碑上刻有一个篆书的“林”字,当时一共发现了两块石碑,由于工匠疏忽造成了石碑的损坏。有专家推测,另一块石碑上可能刻的是个“禅”字,是对广德寺十方丛林的证明。此碑为国家级文物。
善济塔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广德寺五大镇寺之宝中的“善济塔”,善济塔其实就是唐代高僧克幽禅师的灵塔,是广德寺的第二大镇寺之宝。俗称“肉身塔”。克幽禅师圆寂后就下葬于此。古代寺庙要求是在其主殿3米之内不得建塔。然而唐皇帝特许建善济塔和观音殿可以紧靠一起(3米之内),在国内是绝无仅有的,这也是广德寺的第二大特权。我们多次提到克幽禅师,“克幽禅师”到底是何许人也?为何有此盛名?现在我先给大家背诵一首七律古诗,《题克幽禅师》:唐室高僧谥克幽,广施德泽古今留。慈云远荫威灵显,妙觉圆明解客忧。圣塔晨钟惊晓梦,禅林暮鼓漫红楼。只求古刹平安夜,不羡西京驷马游。关于克幽禅师生平记载的古代文献典籍有很多,如敦煌莫高窟发现的《历代法宝记》、宋人所做的《克幽禅师记》《善济塔记》等。这首诗,道、出的是克幽禅师坎坷的一生和他不羡功名利禄,虔心侍佛,济世救人,不畏艰辛,弘扬佛法的高尚情操。这也是克幽禅师被唐王室誉为“高尚之隐者”“活观音之化身”的原因。、克幽禅师,原法名叫“无住”“克幽”。,是唐代宗大历13年(公元778年)皇帝给他的谥号。他俗姓李,名文通,生于唐玄宗开元15年(公元727年),于唐德宗贞元3年(公元787年)圆寂辞世。祖籍陇西(今甘肃省临兆)人。唐中宗李显的次子郁王是文通(即克幽禅师)的父亲。郁王因劝谏李隆基不要父纳子媳被处死。在奸相李林甫的怂恿下,玄宗下诏,缉拿郁王全家到京服罪。文通的母亲乃令心腹家将李晟保护文通逃往蜀中,投奔剑南节度史章仇兼琼。章仇兼琼曾受郁王保荐之恩,本应全力庇护文通。但他刁滑势利,尤恐祸及己身,便让李晟带文通到遂州(即今遂宁)刺史李巨处避难。李巨安排二人在城郊长江坝隐居。唐天宝10年(公元751年),南诏叛乱,杨国忠奉旨到蜀中督军,章仇兼琼为取悦杨国忠,竟以文通信息密告。杨国忠急令章仇兼琼派人赴遂州将文通处死。李巨闻讯万分震惊,亲赴长江坝叫文通主仆火速逃走。当文通刚走不远,遂州兵马总管段子璋追兵赶到,搜捕文通落空,移罪李巨与李晟二人,乱刀将其杀害。文通昼伏夜行,避开奸党搜捕,历尽艰辛,终到益州成都。益州长史收留了文通。文通要求长史送他回京辩冤遭到拒绝,愤然出走,病倒成都街头,幸得净居寺无相禅师救助。文通走投无路,决心出家修行,法号“无住”。不久,消息被章仇兼琼知晓,勒令成都县令杨翌要无相禅师交出文通。否则,无相与文通同罪。无相禅师秘嘱文通速奔南阳白崖山党子谷慧忠禅师处避难,自己在禅堂坐化圆寂。至德2年,肃宗李亨因感念皇叔郁王无辜遭害,决定为郁王全家昭雪冤案,诏令全国搜寻文通下落。经多方查访,才得到准确信息。文通已遁
23
入空门,隐居南阳白崖山中。肃宗诏令孙朝进去南阳迎接无住(文通)回京。无住抵达长安后,肃宗以兄弟礼迎入大明宫,并劝无住还俗继承郁王爵位,被无住婉言谢绝。公元763年,唐代宗李豫即位,无住坚持离京,来到遂州石佛寺(即今广德寺)礼佛。
观音殿现在我们参观的是“观音殿”,也是广德寺最大的殿堂。观音殿建于明洪武至宣德年间,供奉观音。观音身边是善财和龙女,为观世音菩萨的侍从。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观世间之音,救世间之难。广德寺最高处佛顶阁就雕刻了观音菩萨救苦救难的40个故事,雕像造型生动,活灵活现,大家等一会就能欣赏到。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观音是谁?观音是男还是女?“观世音”是梵文的意译,或译“观自在”。唐朝时,为避唐太宗李世民之讳,才改称“观音”。要说“观音”是男是女,就广德寺的观音而言,克幽禅师乃观音化身,我们所看到的观音塑像就是以克幽禅师为原型所塑造的。克幽禅师为什么会被认为是观音化身呢?这里有一个故事。公元845年,唐武宗诏令全国灭佛毁寺,时名“善济塔”的广德寺亦未能幸免。据传毁寺这一天,克幽禅师的舍利塔深陷为河池。唐昭宗天夏三年(903年),遂州刺史王简掘池泥,发现有金色钩锁相连的奇骨,上有“观音大士”四字。
于是唐昭宗敕赐“再兴禅林寺”,复修寺庙及克幽禅师灵塔,并在灵塔前新增一殿堂,以克幽禅师像塑观世音菩萨圣像,世人称为“圣观音”“活菩萨”、。当时遂传克幽为观音之化身,但这种说法只限于民间。至宋代,宋真宗确认了克幽为观音之化身、广德寺为观音道场,遂敕“观音珠宝印”予以证明。这枚玉印的存在,证明了在中国历史上最早由朝廷确认的观音道场是广德寺这一史实。
地藏殿我们现在所处的位臵是地藏殿,明代所建,大家注意门前这一副楹联: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据说地藏菩萨托胎为新罗国(今朝鲜半岛)王子,生于中国唐朝武则天时,姓金名乔觉,于唐玄宗时来到中国,徒步到安徽九华山苦行修炼。他住在一个岩洞中,吃掺有观音土的饭食,忍受着蛇蝎的袭击苦修,当地人称洞生和尚。后金乔觉在那里募化建寺,广收门徒,使之成为香火极盛的佛教圣地。金乔觉99岁园寂,3年后开缸安葬时,肉身不坏,面色如生,抬动时骨节摇动如金锁声。按佛教说法,乃菩萨应世,于是以全身入塔。后来,信众就将九华山作为地藏菩萨道场。
素餐厅我们来到的是久负盛名的广德寺素食餐厅。作为观音道场的广德寺,客来客往,千年不绝。通过一千多年继承和发展,形成了色香味美、独具特色的广德寺斋宴。广德寺在明代达到鼎盛,有僧众3000余人,“九处敲梆,三处吃饭”。素宴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斋宴以豆制品为主,仿真各类动物肉食组合,制成丰盛美味的宴席。以豆制品烹制而成的精妙的鸡鸭鱼肉,以及如艺术品般的花卉雀鸟,都是色香味俱佳的可食品。到了现代,寺中僧人推陈出新,创造出以假乱真的现代美食,食者无不称奇叫绝。蕴含了深厚历史文化和寺庙文化的广德寺素宴,丰富了中国寺院素宴的种类,成为中国皇家禅林的又一特色景观。各位游客,广德寺之旅的讲解到此结束,希望我的解说能让您充分领略广德寺的历史人文底蕴和幽幽美景。正是:翠柏森森掩卧龙,梵宫宝刹夺天工。巍峨圣塔接霄汉,隐约碑文存古风。旧殿新颜增色彩,朝晖夕荫绽霞红。禅林游罢归来晚,无限诗情月明中。欢迎各位游客再次莅临中国观音故里旅游区广德景区。祝您身心愉快,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