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版权所有 遵义飞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黔ICP备16004644号-1 营业执照
地址:遵义市红花岗区红花岗路园林小区
专题40元/分 专题50元/分 专题60元/分 专题80元/分 专题100元/分 专题120元/分 01号男02号男03号男04号男05号男06号男07号男08号男09号男10号男11号男12号男13号男14号男15号男16号男17号男18号男19号男20号男21号男22号男23号男24号男25号男26号男27号男28号男29号男30号男31号男32号男33号男34号男35号男36号男37号男38号男39号男40号男41号男42号男43号男44号男45号男46号男47号男48号男49号男50号男51号男52号男53号男54号男55号男56号男57号男58号男59号男60号男61号男62号男63号男64号男65号男66号男67号男68号男69号男70号男71号男72号男73号男74号男75号男76号男77号男78号男79号男80号男81号男82号男83号男84号男85号男86号男87号男88号男89号男90号男91号男92号男93号男94号男95号男96号男97号男98号男99号男100号男101号男102号男103号男104号男105号男106号男107号男108号男109号男110号男111号男112号男 113号男 1号女 2号女 3号女 4号女 5号女 6号女 7号女 8号女 9号女 10号女 11号女 12号女 13号女 14号女 15号女 16号女 17号女 18号女 19号女 20号女 21号女 22号女 23号女 24号女 25号女 26号女 27号女 28号女 29号女 30号女 31号女 32号女 33号女 34号女 35号女 36号女 37号女 38号女 39号女 40号女 41号女 42号女 43号女 44号女 45号女 46号女 47号女 48号女 49号女 50号女 51号女 52号女 53号女 54号女 55号女 56号女
当你步入该县思恩镇陈双村的城北移民场,洛阳镇永权村的东财移民场、明伦镇豪洞村的东豪移民场……看到那鳞次栉比的楼房,部分装修别致的民居,摩托、空调、彩电、太阳能热水器等现代交通工具和家用电器开始走进普通农家的时候,你敢想象这是二十多年前还为“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而发愁的大石山区异地安置移民创造的奇迹吗?由此,你是否以为异地安置移民生活都已达到小康水平?不!这只是个别移民场发展的缩影。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位于广西西北部,总面积46万公顷,其中:耕地面积2.47万公顷,下辖11个乡镇1个民族乡,总人口40.5万人,集“少、边、山、穷、灾”为一体,是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2002年,被国家列为新阶段扶贫开发重点县。从上世纪80年末代以来,先后安置东兰、大化、都安和县内大石山区移民6万多人,是广西异地安置大县。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700多元,人均有粮400多公斤。
从上世纪80年末代以来,环江县异地安置扶贫开发经历了探索、试点和全面实施三个阶段。1989年春,环江县创办了广西的第一个县内移民场——平原扶贫李果场,拉开了扶贫开发探索的序幕; 1993年,以地区党委、行署与环江县共同创办广西第一个跨县异地安置场-大安林果场为标志,环江县安置异地安置扶贫开发步入试点阶段,安置了都安400户移民。时任国务院扶贫办主任高鸿宾、区政府原主席韦纯束、区党委原书记赵富林、区政府原副主席韦继松等领导到环江视察、指导;原地委书记奉恒高、行署专员李纪恒等领导亲临环江移民场后,给予充分地肯定和表扬;罗城、东兰等9个县领导也纷纷到环江参观取经。实践证明,实施移民异地安置扶贫开发新路子是成功的。1996年,全区异地安置工作会议在环江召开,时任环江县委书记黄克、县长谭三川提出,环江县划出30万亩荒坡,作为地区内跨县异地安置开发区,乐意把都安、大化、东兰等3县6万贫困人口安置在环江县。随着区、地两级将异地安置项目放在环江实施,环江县异地安置扶贫开发踏上全面实施的征程。
截至目前,环江县共安置县内外移民共29个居民点,总户数14029户,总人口66470人。征用土地38万多亩,已开发31万多亩,主要分布在8个乡镇中的50个行政村。
20多年的探索,20多年的跋涉,大石山区的移民逐渐步入脱贫致富的阳关道。2009年,移民年人均纯收入达2100多元,基本上实现了“户户达到温饱”的目标,解决了河池6万多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但是,环江并不满足于扶贫工作阶段性的胜利,坚持按照高标准、高规格要求:“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规格、统一建设”。对靠近乡镇政府所在地的移民点,均纳入小城镇建设规划……如今,所有的移民安置点都实现了通路、通电、通电话、通广播电视,大部分移民点有稳定解决温饱的基本农田,有安全的饮用水……使移民彻底告别了“交通靠走、通讯靠吼、治安靠狗”的与世隔绝的恶劣环境,逐渐融入现代文明生活当中。与此同时,扶贫开发还促进了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改变,例如:人力资源的潜力和分配得到释放与合理配置;闲置的自然资源得到了充分开发利用,移民的姻婚圈得到了改善和扩大……随着扶贫工作力度的加大,还拉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1.98亿元的扶贫资金投入,激活了当地建材、建筑、运输等行业,增加了税收和就业机会,对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区域经济起到了积极作用。
环江县的异地安置工作,成绩是突出的,成效是显著的,得到了上级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2007年11月,国务院扶贫办主任范小建到环江考察后,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并提出,下一步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巩固异地安置扶贫成果,从根本上解决移民场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环江县的异地安置扶贫开发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面临诸多的困难和问题,由此不断引发新的民族矛盾和社会矛盾,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很有大差距。
争夺资源 纠纷频发
随着人口的增多,资源的争夺成为必然。移民安置场点与周边村屯资源的争夺,主要是由于水事、土地、山林权益冲突界而引发,“三大纠纷”的频发和恶化,导致群体性上访事件不断增加。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这类群体性上访案件高达60多起,调解工作成为了当地政府的一块心病,维稳工作成为了环江县的头等大事!
衣长袖短 足襟见肘
环江县自从接收外县移民6万多人后,给环江的计生、治安、文教、卫生、农村低保、贫困户、五保户、残疾户等方面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由此而增加的县、乡、村三级干部500余人,县财政每年仅人员经费和办公经费就须增加1215万多元。这对财政极为紧张的环江县来说,尤如雪上加霜,可谓不堪重负!
投入不足 发展滞后
路是致富的基础。当年,大部分安置点的道路造价每公里仅为1万到2万元,由于建设标准低,目前,多处路段已严重损毁,晴雨通车没有保障,行路难问题十分突出。如今,当年所建的道路,已不适应现阶段农业产业开发的需要,特别是运输车辆进不到耕作区,农产品需要肩挑背驮几公里才能装车拉运,如此传统的劳作,不仅增加劳动强度,而且提高了生产成本。近年来,有不少移民点因为道路不畅,造成大量甘蔗霉烂地头,损失惨重,极大挫伤了移民的生产积极性,严重制约了移民经济的发展!
水是生命的源泉。由于移民到来后大量开荒种植,原始植被受到严重破坏,安置点及周边生态不断恶化,致使部分水源流细如丝或干涸枯竭;加上当年饮水工程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不少饮水工程的水池容量和输供水管管径太小,移民大量饲养家禽家畜后,极其有限的供水资源难以满足人畜饮用。
安居是乐业的前提,乐业是发展的根本。目前,移民还有40%的农户仍然居住在当初进场修建的简易住房里,有的移民户房子因盖着的石棉瓦破烂后无钱翻新,只能搭建茅草房以解燃眉之急,另外,人畜同居现象也屡见不鲜。这一情况,长美乡的财美、浩宇、东联、东三,明伦乡的阳剑、后塘、金华、文龙、臣龙,大安乡的安居、安乐、安业、安仁等移民点尤为严重。移民不能安居,哪来的乐业?!没有乐业,哪来的发展?
钱不是万能,但没有钱却万万不能。许多移民的产业没有没有调优和形成规模,“养猪为过年、养牛为种田、养鸡为油盐”的传统生产模式还相当普遍,大多数移民仅以种植木薯、玉米、甘蔗、饲养几头猪和几只鸡鸭等无规模且低效益的产业为主导产业,农业难增效、农民难增收。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农业产业只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转”才能增效增收。然而,移民普遍缺乏发展资金、发展本领、发展信息,因此加大资金、技术、信息扶持力度十分必要。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多年来,移民学生升学难问题和移民看病取药难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教育方面:全县51所移民学校中,有教学楼的仅23所,60%以上的学校没有活动场所,所有学校均没有图书室、仪器室、体育器材室等功能室,甚至有的连厕所都没有。由于宿舍紧缺,很多教师只好走教。加上不少移民外出打工,日益增多的留守儿童没有家长管教,辍学不学现象严重,早恋早婚不断滋生。
卫生是健康的保证,健康是发展的资本。目前,大部分移民场(或所在村)卫生室的医疗条件没有达到有关规定的最低标准,移民看病、取药难问题没得到很好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事例不胜枚举。
环江异地安置存在的一系列复杂问题,主要是由于资金投入不足造成的。再不解决移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势必影响到当地的民族团结和社会安定,极有可能出现第二次大搬迁。据统计,环江移民人均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仅为1225元,与现在易地安置项目人均投入的无偿资金6500元相比悬殊巨大,与库区移民项目人均投入的数万元相比更是天壤之别。经预算,异地安置移民如要达到当地村民生产生活水平,国家还需投入5至6亿元巩固完善基础设施和扶持产业发展。
环江,以它博大的胸怀,为解决河池市6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成为全区异地安置扶贫开发工作的蓝本!巩固发展这一扶贫开发成果意义重大。
大石山区的移民,虽然来自不同的地域,来自不同的民族,但他们却怀着同样的希望,怀着同样的梦想——安居乐业图发展,脱贫致富奔小康。如今他们面临的上述困境,光靠移民自身和安置地政府的努力是难以解决的。希望上级党委政府一如既往地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使广大移民群众安居乐业,真正实现环江的全面和谐发展!